发布日期:2023-05-30 | 【字号: 】 |
索引号: | 011158671/2023-14942 | 分类: | 其他 | ||
发布机构: | 东津新区管委会 | 公开日期: | 2023-05-30 | ||
标题: | 加快推进东津城市新中心高质量发展 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 | ||||
文号: | 无 | 主题词: | |||
生效时间: | 终止时间: | 来源: |
为支持东津新区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建设襄阳城市新中心,打造区域经济新引擎,更好发挥引领辐射联结带动作用,助力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形成区域引领和示范效应为目的,以增强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为重点,坚持“产业引领、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加快建成“汉江新都会、襄阳新中心”,加快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东津城市新中心建设取得重要突破,新区经济量级、产业层级、城市能级跨越提升,高水平打造全国交产城融合示范区、汉江流域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中国式现代化幸福城市样板区,汉江流域金融商务中心、汉江流域科创中心、汉江流域教育医疗中心、汉江流域文旅会展中心,中西部战略新兴产业高地、中西部数字经济融合发展高地(以下简称“三区、四中心、两高地”);襄阳都市圈核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综合实力进入中西部非省会城市新区前列。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5个百亿级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初步形成规模,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在2022年基础上实现翻番。立足新兴产业引领区域协同发展,中西部战略新兴产业高地、数字经济融合发展高地取得积极进展,形成“数谷、算谷、智谷,新经济、新业态、新物种”的“三谷三新”集聚地。
—— 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人口集聚能力显著跃升。补齐、完善区域中心城市服务功能,集总部办公、金融服务、高端商务、会议服务、文化创意等功能于一体的方城初现雏形;城市空间环境品质品味品相进一步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幸福城市样板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新区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30万人。
——交通、金融、公共服务、科技创新支撑水平显著提升;加快内外交通互联互通,区域交通中心地位进一步凸显;打造汉江流域金融商务中心,服务经济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打造汉江流域教育医疗中心,区域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打造汉江流域科创中心,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显著提高;打造汉江流域文旅会展中心,城市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
三、重点任务
(一)打造区域交通中心
1.发挥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加快推进襄荆高铁建设,在已开通的汉十高铁、郑渝高铁基础上,积极争取建设合襄高铁落地实施,实现快速东部联结通道,融入国家骨干铁路网,打造区域性交通中心。启动襄阳之门建设,聚焦发展综合交通、特色商贸、电竞创意、娱乐休闲等多种业态,加快启动襄阳四中合作办学项目,完善高铁片区公共服务配套,推动高铁片区交产城融合发展。完善东津高铁站公共交通枢纽和场站设施建设,推进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在襄阳大道、东津大道等公交客流较大的城市道路布设公交专用道。(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东津新区)
2.提升新区快速交通能力。在已通车的襄江大道、内环线、内环提速一期基础上,持续推进襄津大道、内环提速二期、鹿门寺旅游路、南北轴线延伸鹿门山段建设,启动庞工至东津过江大桥前期研究,力争2025年启动东津至鱼梁洲跨江大桥(陈坡大桥)建设,加快217省道东津新区至宜城段建设,推动东津互通至枣阳琚湾互通段建设,进一步打通与周边县市区间的快速连接通道,撑起外联内畅“硬骨架”。加密与主城区公交路线和班次,加强高铁、公交、出租车等客运交通无缝衔接,增强新区公共交通能力,实现“一心四城”半小时交通圈。(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东津新区)
3.畅通“三城”片区路网。按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要求,围绕“方城”“高铁新城”“文旅新城”等片区建设,在已经建成南山路、荆山路、东津大道等十三横十三纵计200公里城市骨干路网基础上,持续推进桐柏路、楚城路、高铁东路、高铁西路、蔡洲路、东津湾路等109项交通畅通建设项目,建成东西贯穿、南北通达,小成圈、大成环的便利交通网络,打造新区“十五分钟”生活圈。(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东津新区)
表1:打造区域交通中心重点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地点 | 2023年 | 2024年 | 2025年 |
1 | 东津至鱼梁洲跨江大桥(陈坡大桥) | 东津新区 | - | 前期 | 开工 |
2 | 217省道东津新区至宜城段改建工程(东津段) | 东津新区 | 前期 | 开工 | 完工 |
3 | 440省道枣阳琚湾互通至东津改扩建工程(东津段) | 东津新区 | 前期 | 开工 | 完工 |
(二)打造战略新兴产业高地
以产业园区为主阵地,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方向,加快建设光电通信、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百亿级产业园,形成“一园一业”的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1.打造光电通信产业园。依托华科先进制造业研究院、隆中实验室及长飞光纤、华工科技、锐科激光等光电头部企业的产业资源,积极引进高科技、高成长性的企业,打造以激光加工、光纤光缆、激光器为核心的光电通讯产业集群,到202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招商局、东津新区)
2.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园。依托大湾区(襄阳)工业园和中南高科创新谷,配套蓝白领公寓、商务中心,积极推动润科光学传感等电子信息类企业落地,重点打造“屏端”产业集群。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其中80%以上的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90%以上的企业产值过亿。(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招商局、东津新区)
3.打造智能装备产业园。依托卓茂科技、国太阳科技,引进中车城市交通工业制造中心等项目,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机器人、数控机床、车载装备等领域,打造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形成区域领先的智能装备产业链。到2025年,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5个,引领型支撑企业超过1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10亿元。(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招商局、东津新区)
4.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依托东风电驱动、腾龙汽车,积极推进吉利微面商用车(换电式)整车制造、东风新能源整车等项目落地,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到2025年,形成年产新能源商用车、专用车10万辆的区域领先的新能源整车制造基地和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三电”产业集群,年工业总产值实现150亿元。(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招商局、东津新区)
5.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依托正威集团低氧光亮铜杆项目,大力招商拓展电线电缆、线束等领域,打造铜基新材料全产业链生产基地;推动北京中科纳米材料、特瑞阳光30gwh储能电池、贝特瑞4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赣锋锂业30gwh动力电池等项目签约落地,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到202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0亿元。(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招商局、东津新区)
表2:打造战略新兴产业高地重点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地点 | 2023年 | 2024年 | 2025年 |
1 | 光电通信产业园 | 东津新区 | 开工 | 续建 | 续建 |
2 | 电子信息产业园 | 东津新区 | 续建 | 续建 | 完工 |
3 | 智能装备产业园 | 东津新区 | 续建 | 续建 | 续建 |
4 | 新能源汽车产业园 | 东津新区 | 续建 | 续建 | 续建 |
5 |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 | 东津新区 | 续建 | 续建 | 续建 |
(三)打造数字经济融合发展高地
1.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在全国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工作中发挥优势,以华为、中国联通大数据中心为依托,以东津云谷为平台,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 等数字产业招商,积极推进中国移动算力中心、湖北文理学院380博士楼、湖北技术交易所襄阳分所、北京红山科技襄阳算力中心、襄阳市大数据与超算中心等落户东津云谷。到2025年入驻企业过百家,数字经济营收过500亿元,吸引就业超5000人,形成中部地区重要的数字经济产业基地。(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行政审批局、市住建局、东津新区)
2.拓展数字经济新领域。聚焦区块链、元宇宙、chatgpt等数字经济领域新方向,积极招引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的龙头牵引和上下游产业链的辐射带动作用,将东津云谷建设为聚焦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梦工厂、现代化产业数智大脑、高端软件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开源地。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优质企业技术优势,在工业互联网、智慧农业、数字文旅等方向为传统产业赋能,在增加传统产业产出效能的同时,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行政审批局、东津新区)
表3:打造数字经济融合发展高地重点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地点 | 2023年 | 2024年 | 2025年 |
1 | 东津云谷 | 东津新区 | 完工 | - | - |
2 | 中国联通大数据中心 | 东津新区 | 完工 | - | - |
3 | 中国移动算力中心 | 东津新区 | 完工 | - | - |
4 | 湖北文理学院380博士楼 | 东津新区 | 完工 | - | - |
5 | 湖北技术交易所襄阳分所 | 东津新区 | 完工 | - | - |
6 | 襄阳市大数据与超算中心 | 东津新区 | 前期 | - | - |
(四)完善产业链招商机制
聚焦交产城融合发展,坚持全产业链谋划、全产业生态培育,全力以赴抓紧抓实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统筹全市招商资源,符合新区产业方向的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产性服务业、文化旅游、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等重大招商项目,首选落户东津新区,力争3年内相关产业链各引进1-2个20亿级的重大项目落户东津新区。探索发展“基金+招商”新模式,通过基金赋能产业链招商,打好资本运作、金融创新等组合拳,将“招大引强”与“延链补链强链”相结合,加强招商引资项目和优质目标企业信息资源共享,促进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符合新区城市发展需要的优质企业和优质项目落地。出台差异化的招商政策,压实招商责任,严格奖惩考核,营造“以项目论英雄”的浓厚发展氛围。(责任单位:市招商局、市经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科技局、市行政审批局、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市市场监管局、东津新区)
(五)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坚持将创新驱动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加快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引领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
1.构建科技创新发展新格局。按照东津新区建设襄阳科学城的整体规划部署,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全力打造以东津科学城为中心的东津-高新科创大走廊。引入优质社会投资主体,启动科创岛建设,加快高铁站至科创岛通道和绿色廊道建设,推进科学城与高铁新城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华中农业大学襄阳现代农业研究院,创建国家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构建生物科技创新示范带,建设带动性强的区域创新高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东津新区)
2.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做实做强襄阳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加快创建产业交叉融合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运营湖北隆中实验室和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打造前瞻性车用新材料技术创新研究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各类高校院所、高水平研究机构和创新型企业牵头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到2025年,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家。鼓励企业、创投机构、社会组织等参与高水平双创平台建设,到2025年,建成省级以上双创孵化平台3家,把新区建设成为新科技成果、新科技技术策源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育局、东津新区)
3.着力引进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大力开展科技招商,精准招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科技领军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创新引领带动能力。大力引进检测中心、中试基地,推进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孵化一批高成长科技型、未来型企业,打通“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集聚”转化链条。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承担国家、湖北省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打造一批技术控制力强、在产业链细分领域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到2025年力争40家企业入库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招商局、东津新区)
表4: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重点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地点 | 2023年 | 2024年 | 2025年 |
1 | 科创岛 | 东津新区 | 前期 | 开工 | 续建 |
2 |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 | 东津新区 | 完工 | --- | --- |
3 | 湖北隆中实验室 | 东津新区 | 续建 | 完工 | --- |
4 | 华中农业大学襄阳现代农业研究院 | 东津新区 | 完工 | --- | --- |
(六)提升文旅产业竞争力
1.做强主题乐园集聚区。支持襄阳华侨城文旅提质创新,挖掘度假酒店、营地、奇趣港湾、创想中心等后续项目,支持华侨城争创5a级景区、申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进汉江生态城建设,打造文商旅新高地,推动滨江景观公园、蓝色星球、汉江之眼(摩天轮)、冰雪世界、冰雪酒店等多个文商旅子项目陆续建成并投入运营。引进国际国内知名文旅项目落地。(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招商局、市文旅局、东津新区)
2.培育特色城郊农文旅项目。打造乡村品质旅游,推动东津镇见山营地、滑翔伞基地等项目建设成特色旅游休闲区、户外运动体验区,打造集“农业观光 农事体验 美食品尝 度假休闲”于一体的城郊农文旅综合业态。(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商务局、东津新区)
3.开发“旅游 ”多维业态。以会展中心、体育运动中心、商场、酒店、产业园区等项目为抓手,打造覆盖商贸旅游、会展旅游等内容的地标商圈新场景,延伸文旅产业链条,拼抢文旅产业新赛道,推动文旅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东津新区)
4.打好宣传推广组合拳。通过举办摄影大赛、媒体推介会,搭建文旅企业供需对接平台,包装东津新区特色文旅项目,把市场资源推介出去,把游客吸引进来,进一步扩大“东津山水,梦寐襄阳”文旅品牌知名度。(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招商局、东津新区)
表5:提升文旅产业竞争力重点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地点 | 2023年 | 2024年 | 2025年 |
1 | 襄阳华侨城文化旅游度假区 | 东津新区 | 续建 | 续建 | 续建 |
2 | 汉江生态城汉江之眼、蓝色星球、冰雪世界、冰雪酒店项目 | 东津新区 | 开工(前期) | 续建 | 续建 |
3 | 东津镇魏李村见山营地滑翔伞基地 | 东津新区 | 完工 |
(七)完善新区功能品质
1.优化新区空间格局。强化顶层设计,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东津新区系列规划编制工作。东津新区总体概念规划要充分衔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都市圈发展战略规划以及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等上位规划,突出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以规划的优化完善引领支撑东津新区高质量发展。东津新区核心区城市设计要聚焦“中聚”空间,明确发展核心板块的“核心”,打造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的地标群落,切实在构建生态绘底、产业为核、人居友好高品质空间格局上迈出新步伐。(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发改委、市住建局、东津新区)
2.建设现代化方城。加快方城规划建设,着力打造集金融服务、总部办公、高端商务为一体的经济发展中枢,将其发展成彰显现代都市时尚、影响力和辐射力较强的区域性商务金融中心和总部经济聚集区。细化总部企业招引、经营等具体奖励办法,加快推进省联投集团、省宏泰集团等企业区域总部落地。建设汉江流域金融中心,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的证券、银行、保险、风投、创投等金融和类金融行业龙头企业,在新区建设区域性金融总部,打造金融集聚区。完善总部经济生产性服务配套,大力引进高能级专业服务中介机构,鼓励知名服务机构以及专业服务各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落户,为总部企业提供法律会计、投资管理、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科技服务等专业服务。完善生活性服务配套,建设一站式体验街区和文化艺术小镇,推动不夜长街、侠客小镇、襄阳之星等项目建设,开发“吃、行、游、玩、赏、买”城市夜游精品路线,打造集休闲娱乐、文化感受、游览观光、时尚潮流消费于一体的特色街区,培育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新业态。(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地方金融工作局、襄阳银保监分局、汉江国投、东津新区)
3.补齐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加快推进“襄阳之门”等一批功能性与显示度高度融合的精品地标建筑,彰显现代化都市风貌。加快全民体育中心建设,打造水上运动、冰雪运动、体育联赛等品牌赛事,促进襄阳都市圈体育观赛、体育旅游等体育消费业态蓬勃发展。启动汉江流域现代农业贸易中心建设,开发创意会展、高端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态,促进襄阳都市圈策展布展、会议商务、酒店行业突破发展。推动东津沿江岸线生态整治综合项目(eod),塑造城市滨江活力地带,提升襄阳市“三江五岸”景观风貌。深度挖掘东津十字街历史文化底蕴,高品质建设东津古镇。(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市商务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东津新区)
4.打造生态宜居最美新区。发挥新区生态基础良好优势,将城市建设融入蓝绿生态本底,实施水润东津、绿满东津、活力东津三年行动计划,把绿道连到社区、把活水引进城区,建设水城交融、水绿交织、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的公园城市。用精细精致精到理念管理城市,持续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突出新区“东津山水、梦寐襄阳”的城市品质、品位、品相;加快推进路灯、交安设施等智能化改造,提升城市科学化、精致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创建更宜居更智慧更具韧性的美好环境。(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建局、东津新区)
表6:完善新区功能品质重点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地点 | 2023年 | 2024年 | 2025年 |
1 | 总部中心 | 东津新区 | 开工 | 续建 | 续建 |
2 | 金融中心 | 东津新区 | 开工 | 续建 | 续建 |
3 | 襄阳之星 | 东津新区 | 前期 | 开工 | 续建 |
4 | 不夜长街 | 东津新区 | 开工 | 续建 | 续建 |
5 | 侠客小镇 | 东津新区 | 前期 | 开工 | 续建 |
6 | 襄阳之门 | 东津新区 | 开工 | 续建 | 完工 |
7 | 汉江流域现代农业贸易中心 | 东津新区 | 开工 | 续建 | 完工 |
(八)增强人口集聚能力
1.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全力打造学有优教、病有良医、住有宜居的城市新区公共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支持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研究生院扩大招生,加快推进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东津校区和襄阳技师学院二期项目开工建设,发挥优质品牌学校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进教联体建设,支持东津新区与襄阳四中合作办学项目,形成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为南襄盆地和汉江流域提供优质教育供给。启动同济襄阳医院建设,打造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加快东津新镇二期安置房建设,减少过渡期,让被征迁群众“先搬新家,再倒旧房”。开发小区配套学校、商超,完善物业管理,提升南北还建小区环境,打造汉江流域安置房建设示范区。(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住建局、东津新区)
2.加快人口集聚。积极引导老城区人口疏解转移至东津新区,无办公用房、办公用房是危房、租房办公的市直单位、国有企业,优先搬至东津新区。全面落实就业创业优惠政策、“1 7”人才新政等,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光电通信、智能装备、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提高产业比较优势、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大学校区、产业园区“三区”融合优势,吸引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等院校优秀毕业生落户东津;坚持以控制成本为核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擦亮“津事今办”政务服务品牌,解决企业堵点难点痛点,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吸引周边城市人口流入。(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市行政审批局、东津新区)
3.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发挥新区资源优势,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扎实开展企业用工对接,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为新区群众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不断完善新区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发挥民生“兜底”作用,让民生保障更加温暖民心。以乡村振兴为载体,有序推进起步区外31个村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东津万亩蔬菜基地,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确保新区建设发展成果公平分享、惠及群众。(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东津新区)
表7:提升人口集聚能力重点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地点 | 2023年 | 2024年 | 2025年 |
1 | 同济襄阳医院 | 东津新区 | 开工 | 续建 | 完工 |
2 | 襄阳全民体育运动中心 | 东津新区 | 完工 | ||
3 | 襄阳市中医医院东津院区 | 东津新区 | 完工 | ||
4 | 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东津院区 | 东津新区 | 完工 | ||
5 | 襄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东津新区 | 完工 | ||
6 | 湖北省鄂西北(襄阳)重大疫情救治基地 | 东津新区 | 完工 | ||
7 |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东津校区 | 东津新区 | 开工 | 续建 | 完工 |
8 | 襄阳技师学院二期 | 东津新区 | 开工 | 续建 | 完工 |
9 | 襄阳四中合作办学项目 | 东津新区 | 开工 | 续建 | 完工 |
四、完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加快襄阳城市新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为常务副组长,相关市领导为副组长、市直各部门为成员,统筹东津新区建设重大事宜,建立定期会商通报机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推进各项部署和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单位: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东津新区、市直各部门)
(二)形成工作合力
市直各部门要加强指导,协调解决发展难题,形成支持东津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东津新区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抓好落实。(责任单位:东津新区、市直各部门)
(三)强化调度考核
领导小组要加强对行动方案落实情况的定期调度和督促检查,明确各方主体责任,细化考核标准,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责任单位: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委组织部、东津新区)
网站标识码:4206000016 网站地图
开元官方网站直接进入的版权所有:襄阳东津新区(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zip:441000 tel:0710-3352817 fax:0710-3352818 主办单位:襄阳东津新区管理委员会综合办公室 总编辑:何焕青 责任编辑:乔丽 |